2)第338章 番外:猪倌丞相公孙弘_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粟疏》《贤良对策》等较贾谊丝毫不差,且被汉文帝切实采纳的代表作。

  反观公孙弘呢?

  ——直到四十出头的年纪,这位猪倌丞相才似终于明白过来: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。

  从四十岁开始读书,公孙弘最初学习《春秋》杂说,并最终选择《公羊传》研习,毅然决然的成为了以为‘公羊儒’。

  或许有人不知道何谓公羊儒,但提到公羊儒的一句明言,恐怕凡汉之民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

  ——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

  ——以德报德,以直报怨!

  ——十世之仇,尤可复也!!!

  没错——公羊儒的核心思想,便是后世闻名遐迩的大复仇。

  很显然,公孙弘选择的公羊学说,十分契合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——对于匈奴人,汉室需要‘大复仇’,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刘彻,更需要‘大复仇’这个完美的大义旗帜,来发动对北方匈奴的全面反击,或者说是主动攻击。

  汉文帝后元七年(公元前157年),汉文帝刘恒驾崩,汉景帝刘启即皇帝位,时专研《公羊》的博士胡毋生告老,回到家乡齐地教书育人,已经决定做一个‘读书人’的公孙弘,便曾屡屡前去向胡毋生请教学问。

  十七年后,也就是汉武帝建元元年(前140)冬十月,汉武帝刘彻颁下《招贤令》,要求朝堂公卿,以及郡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举荐“贤良方正”、“直言极谏”之士。

  这里的贤良方正,其实是两个名词:贤良、方正。

  二者都是汉初特有的‘察举制’的产物,代表人物有同样被举为贤良、方正的贾谊、晁错二人。

  同一年出身的贾谊、晁错二人,都是在二十岁的年纪,于汉文帝元年被举荐为贤良方正,而我们的猪倌丞相大器晚成,直到六十岁的年纪,才被家乡所在的菑川国以‘贤良’的名义推举给长安朝堂。

  史家普遍认为:菑川国这次举荐六十岁的公孙弘,其实有点非暴力不合作、软对抗汉武帝诏令的意图——我小小一个菑川国,你刘彻非要我举荐上百人,我上哪儿找这么多能人?

  就这六十岁的老猪倌,好歹也算是个读书人,你爱要不要!

  姿势从公孙弘后来的表现,以及其毕生的成就来看,这种说法显然很难站得住脚,这也很可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‘笑话一下出身卑微者’的环节了。

  被举荐之后,公孙弘当然就要入京面圣,便在长安遇到了同样被举荐,且以研究《诗》而闻名的老儒辕固,辕固当时已经有九十多岁了。

  辕固生有多出名,我也就不多赘述,历史名场面也是众所周知——一次是和黄生辩论‘帽子和鞋子’的问题,再一次,就是因为触怒了窦太后而被扔进野猪圈,景帝急中生智扔了一把剑下去,老辕固又刚好君子六艺不片刻,这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