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章 狂风暴雨 第七节_大汉帝国风云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犹似天幕上的红色星星,蔚为壮观。

  “大人,我建议放弃粮草辎重,全军将士轻装上路,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。”袁绍摇摇头,

  “此去大河故渎还有十里,时间上完全来得及。过了大河故渎之后,我们就安全了。现在邺城的情况我们不清楚,粮草辎重对我们非常重要,不能丢。”大河故渎。

  在本朝之前,黄河曾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道,一次是周定王五年(公元前02年),一次是王莽时期。

  黄河第一次改道之后的河道称之为

  “大河故渎”。大河故渎在兖州的东郡白马城(今河南滑县)附近与主河道分流,至渤海郡中段(今河北黄骅县)入海。

 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河道全面筑堤,黄河水遂专走

  “大河故渎”,一直沿袭到本朝。

  “大河故渎”稳定了四百七十五年,其间决堤九次,但都没有再次改道。

  本朝王莽专政时期,大河故渎由于泥沙堆积严重,改道已经势在难免了,于是几次大洪水之后,终于形成了

  “王莽河”(史称西汉大河故渎)。其后黄河又经历了近六十年的洪水泛滥和屡屡决堤,到了孝明皇帝的时候,终于形成了今日的黄河河道(史称东汉大河,它一直稳定了八百多年。

 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,至青州乐安国的千乘县即今山东利津县的南部入海,其走向基本循着华北平原的南缘,不再把河北一分为二)。

  大河故渎两岸的堤坝上,点燃了数十堆大火,亮如白昼。袁绍和一众部下驻马堤岸,望着在齐腰深的故道泥泞里吃力行走的士卒们,一个个面色凝重,心如重铅。

  由于气温逐渐升高,近期黄河故道里的冰雪全部融化,淤泥层随即变厚。

  而黄河的提前开河,附近河流沟渠的解冻开河,又造成了各水系水位的回升,部分冰水便顺势流进了大河故渎,这更加剧了故道泥沙的淤化,淤泥层越来越厚了。

  这是袁绍和他的僚属们都没有想到的事,他们走到了一条死路上。斥候们往来如飞,一个又一个的消息让袁绍方寸大乱。

  在贝丘附近袭杀己军的是北疆军,他们正衔尾狂追而来。继而斥候们又发现了更多的北疆大军从西北方向铺天盖地地杀来。

  北疆军将士不再隐藏行踪,他们高举着火把,一路狂奔。袁绍、沮授、田丰、审配、辛评、逢纪、韩琼等人为大军向哪个方向撤退展开了激烈争论。

  沮授、田丰要求袁绍立即放弃粮草辎重,大军迅速越过黄河故道。

  “能走多少是多少。”沮授焦急地说道,

  “李弘的意图已经暴露,他要合围我们和公孙瓒,一战解决冀州问题。”

  “大人你看……”田丰展开地图解释道,

  “在正面实施牵制的是李弘和麴义。而在他的左右两翼肯定各有一支大军正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